县志文献网搜集保护数万册明代、清代、近代县志等数字电子版资料,涵盖全国各地乡镇志、县志、区志、市志、省志、通志、府志、文物志、地名志及各类古籍资料等.您可以网站右上角地名关键词检索,如果站内没找到您需要的地方志或站外资料也可联系客服帮您代寻。

文章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行业新闻>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辑部研究发现 普君墟在万历版《南海县志》已有记载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辑部研究发现 普君墟在万历版《南海县志》已有记载

发布时间:2017-07-18 点击数:2057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辑部近日研究发现,明朝《万历南海县志》记载,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当时佛山堡最繁华的墟市之一叫普君庙墟。记者通过查阅乾隆以及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推测普君庙墟是普君墟的前身,也就是说普君墟至少已有四百五十年的历史。


明朝《万历南海县志》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的南海县志,距今超过四个世纪。卷一《市集》记载了当时南海县各个堡的墟市,包括“观音寺前市(在盐步堡)、太平墟(在先村堡)、闸边墟大同墟沙边墟沙嘴墟裹海墟(俱九江堡)、圣堂海边墟(在叠滘堡)、澜石墟(在魁冈堡)……”其中,“普君庙墟佛山墟(俱佛山堡)”。

一般来说,能在书上记载的都是当时各个地方上最繁华的墟市,可见明朝万历年间,佛山堡最出名的应该是普君庙墟和佛山墟。

普君庙墟是否为现在普君墟的前身呢?记者翻阅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卷一《墟市》记载,“普君墟原名塔坡墟在耆老铺”。

至于塔坡墟的地理位置,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中的《乡域志》写道“塔坡冈在乡之耆老铺,相传曾得三佛像于此,因名佛山,今已平为市,地稍高处祀东岳大帝,称普君墟。”而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开篇写道“三铜像奉于经堂,即塔坡寺”。

按此推测,塔坡寺建在塔坡冈,是佛山初地,供奉三尊铜像。佛山敬神风气浓,因此来往香客非常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渐渐形成墟市,也即塔坡墟。

在塔坡寺相邻处,又建了普君庙,供奉东岳大帝。这在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的地图上标志得十分清晰。“今已平为市”表明,塔坡冈可能经历改造,高地才会“平为市”。在塔坡冈整改期间,香客转移去邻近的普君庙拜祭,买卖自然也会向香客多的地方靠拢,遂形成普君庙墟。

这样推测的普君庙墟与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地图上标志的普君墟位置十分吻合。可以断定,普君庙墟就是普君墟的前身,是由塔坡墟发展而来的,在明朝万历年间已经十分兴旺,才会被记载进《万历南海县志》中。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辑部的负责人解释说,《万历南海县志》在序言中注明,万历版南海县志是根据《宋淳祐版南海县志》修订的。宋淳祐年号的时间是1241年~1252年,是宋理宗赵昀的第五个年号。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12年。

《万历南海县志》关于普君墟的记载如果引用《宋淳祐版南海县志》,那么普君墟的历史至少有七百年。但是《宋淳祐版南海县志》已失传,估计在蒙元时期被焚毁。那么普君墟是不是在南宋中期已经出现?这需要历史学家进一步考证。但即使根据《万历南海县志》记载的事实推算,形成一个热闹的墟市至少要几十年的时间,普君墟在16世纪已经是闹市,形成时间距今至少也有四百五十年的历史。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辑部的负责人说,目前网上很多文章写道“普君墟形成于明朝天启7年(1627年)”,这一提法有误。记者查阅乾隆以及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 也并没找到普君墟形成的具体时间,以前关于普君墟形成时间的内容都要修正。

作为一个拥有超过四个世纪历史的墟市,普君墟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吗?佛山非遗专家表示,在过去几个世纪,普君墟形成了众多行业,这个集市的发展脉络是古代佛山镇商业文明的活化石。直至今日,普君墟作为佛山最大的农贸市场之一,依然维系着佛山人的生活,作为一个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墟市,是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

来源丨佛山日报



添加或扫一扫联系客服微信/QQ咨询, 诚信服务,行稳致远。(代寻各类PDF电子版资料)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