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高句丽史》
【作者】:耿铁华著
【出版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时间】:2002
【页数】:592
内容简介
迎接时代春光的绽放,再现历史辉煌的篇章——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序&徐德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高句丽史研究对象与分期
研究对象
历史分期
活动区域
第二节 高句丽史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情况
问题与分歧
第三节 高句丽史研究资料
中国古代文献
朝鲜古代文献
考古资料
第二章 高句丽早期历史
第一节 高句丽民族起源
高句丽族名
高句丽民族起源研究
高句丽起源于商人
第二节 高句丽民族形成与发展
高句丽民族形成
高句丽民族发展
短暂的“铜器时代”
汉武帝设四郡
五部形成
第三节 高句丽早期文化
文化遗迹调查与分布
万发拨子遗址发掘
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
第三章 高句丽建国
第一节 高句丽建国传说
古代文献记载
高句丽人对传说的认识
建国传说的汉文化本体
第二节 高句丽政权
政权建立方式
政权建立年代
政权特色
第三节 高句丽王系
史书记载的差异
高句丽诸王及年代
高句丽继统法
第四章 两汉时期的高句丽——巩固、兼并与扩张
第一节 西汉时期的高句丽
邹牟王创业
儒留王迁都
王莽更高句丽王为侯
第二节 东汉时期的高句丽
兼并与扩张
光武帝恢复高句丽王号
向辽东扩张
山上王营丸都
第三节 高句丽初期统治和疆域
以高句丽人为主的多民族政权
高句丽初期统治
高句丽初期疆域
第五章 魏晋时期的高句丽——扩张、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高句丽
在战乱中求发展
继续向辽东扩张
毌丘俭征高句丽
第二节 两晋之际高句丽的改革
政治领域的改革
经济领域的改革
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
第三节 与慕容氏争夺辽东
慕容氏的崛起
与慕容氏争夺辽东
高句丽占据辽东
第四节 好太王的功业
好太王的文治武功
好太王时期的军队
好太王时期的疆域
第六章 南北朝时期的高句丽——社会稳定、向南发展
第一节 长寿王迁都平壤
长寿王即位
迁都平壤
稳定后方助魏灭燕
占领汉城
第二节 向南方发展
向南方用兵
疆域变化
两个文化区域的形成
第三节 与南北朝和睦相处
接受北朝册封
接受南朝册封
和平稳定时期
第七章 隋唐时期的高句丽——衰落、战争、走向灭亡
第一节 隋朝时期的高句丽
隋朝统一与高句丽臣属
隋炀帝征高句丽
高句丽国力衰落
第二节 唐朝初期的高句丽
荣留王亲唐
唐太宗征高句丽
唐太宗征高句丽的结局与影响
第三节 高句丽国家灭亡
内部矛盾和斗争日益激烈
自然灾害与战争造成国力衰败
高句丽国家灭亡
第四节 唐对高句丽遗民的管理
高句丽的人口数量
高句丽人口的流向
唐对高句丽的管理
第八章 高句丽政权建设
第一节 统治机构
国王的权力
国家官吏设置
地方官吏设置
第二节 社会性质与阶级结构
社会性质的几种意见
高句丽封建社会的特殊性
阶级结构
第三节 军队和法律
军队的组成
高句丽的法律
第九章 高句丽经济
第一节 农业与渔猎
农业为主兼营渔猎的综合经济类型
农业经济发展
渔猎经济状况
第二节 手工业
金属加工与制造
陶器生产
建筑业
木器加工与纺织
第三节 商业与交通
商业
南北交通道的形成与拓展
水路交通
第十章 高句丽都城与山城
第一节 纥升骨城
纥升骨城及其位置
五女山城及其性质
下古城子遗址
第二节 国内城
迁都国内城
筑尉那岩城
修建丸都城
平壤城与平壤东黄城
第三节 平壤城
平壤城即长安城
平壤市内古城
大城山城
清岩里土城与安鹤宫遗址
高句丽都城的特点
第四节 高句丽山城
山城的分布
山城的类型与结构
千里长城
第十一章 高句丽与新罗、百济、倭的关系
第一节 高句丽与新罗
新罗建国及其文化
高句丽与新罗的关系
第二节 高句丽与百济
百济建国及其文化
高句丽与百济的关系
第三节 高句丽与倭
日本列岛上的古代国家
高句丽与倭的关系
第十二章 高句丽文化
第一节 科学技术
天文历法
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医学与自然科学的应用
第二节 思想、教育、宗教
信仰儒家思想
教育与体育
祭祀与宗教
第三节 文学艺术
文学
碑碣石刻
壁画艺术
音乐舞蹈
第四节 民族风俗
节食习俗
饮酒习俗
婚姻习俗
丧葬习俗
后记